王喬 - 基本資料
王喬,道教崇奉的神仙。王喬 - 史書記載
杜光庭《王氏神仙傳》雲:"王喬有三人:有王子晉王喬,有葉縣令王喬,有食肉芝王喬,皆神仙,同姓名。" 其實,王喬不隻三人,見於文字記載的至少有四人。
(一)越人王喬
《雲笈七簽》卷二十八《二十八治》雲:"第五北平治,在眉州彭山縣。……中有神芝藥草,食之,與天相久。昔越人王子喬得仙,治應室宿。"考王喬的傳 說最初出於南方,是吐納、導引、行氣的養生家。屈原《遠遊》雲:
"春秋忽其不淹兮,奚久留此故居?軒轅不可攀援兮,吾將從王喬而娛戲。餐六氣而飲沆瀣兮,漱正陽而含朝霞。保神明之清澄兮,精氣入而粗穢除。順凱風以從遊兮,至南巢而壹息。見王子而宿之兮,審壹氣之和德。"清王夫之注曰:"見王子,謂服王喬之教也。"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漢初竹簡《養生方》有王子巧(喬)向彭祖問養生的記述。《淮南子・泰族》雲:"王喬、赤鬆,去塵埃之間,離群慝之紛,汲陰陽之和,食天地之精,呼而出故,吸而入新,�V虛輕舉,乘雲遊霧,可謂養性矣。"王喬、赤鬆子皆屬南方楚越神仙,後來傳稱王喬即太子晉,越地神仙王喬遂隱。然晉人葛洪猶言吳越間行氣事,後世道書有《王子喬導引法》 《王子喬導引圖》等,仍約略可見其影響。
(二)太子王喬
傳為周靈王太子晉。《曆世真仙體道通鑒》雲:"王君名晉,字子喬。亦名喬,字子晉。周靈王有子三十八人,子晉太子也。生而神異,幼而好道。雖燕居宮掖,往往不食。端默之際,累有神仙降之,雖左右之人弗知也。"④後得天台山浮丘公降授道要,修"石精金光藏景錄神"之法,又於靈王二十二年,接之登嵩高山。後數年之七月七日,"乘白鶴謝時人,升天而去。遠近觀之,鹹曰:’王子登仙。’……升天為右弼,主領五嶽司侍帝晨,號桐柏真人,理金庭洞天。"《元始上真眾仙記》稱其位居"金闕侍中"。《雲笈七簽》在釋屍解法時,特別提到王子喬墓在京陵,戰國時複有發其墓者,唯見一劍在室。則視王喬為屍解仙。又傳王子晉曾從浮丘公受丹道,故金丹道士亦尊奉之。
因王子晉在幾位王喬中聲名最盛,五代時受封為"元弼真君",宋徽宗政和三年(1113)又封"元應真人",高宗紹興(1131~1162)年間加號"善利廣濟真人"。
(三)葉縣令王喬
《後漢書・方術傳》載:“王喬者,河東人也。顯宗世,為葉令。喬有神術,每月朔望,常自縣詣台朝。帝怪其來數,而不見車騎,密令太史伺望之。言其臨至,輒有雙鳧從東西飛來。於是候鳧至,舉羅張之,但得一隻舄焉。乃詔尚書課視,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。每當朝時,葉門下鼓不擊自鳴,聞於京師。後天下玉棺於堂前,吏人推排,終不搖動。喬曰:’天帝獨召我邪?’乃沐浴服飾寢其中,蓋便立覆。宿昔葬於城東,土自成墳。其夕,縣中牛皆流汗喘乏,而人無知者。百姓乃為立廟,號葉君祠。牧守每班錄,皆先謁拜之。吏人祈禱,無不如應。若有違犯,亦立能為祟。……或雲此即古仙人王子喬也。”河東在今山西。相傳他在漢明帝時為尚書郎,出為葉縣令。道教奉之為神仙,《洞仙傳》《曆世真仙體道通鑒》卷二十皆有其傳。《洞仙傳》稱:"漢法,畿內長吏節朔還朝,每見子喬先生至,不見有車馬跡而怪之。明帝密使星官占候,輒見雙鳧從東南飛來,乃羅得一隻履。時人異之。"與 《後漢書》稍異。
(四)蜀人王喬
傳為犍為武陽(今四川彭縣)人。《淮南子・齊俗》注雲:“王喬,蜀武陽人也。為伯入令,得道而仙也。”
杜光庭《王氏神仙傳》載雲:“益州北平山上有白蝦蟆,謂之肉芝,非仙才靈骨,莫能致之。王喬食之,得道。今武陽有靈仙祠。”
《曆世真仙體道通鑒》所述略異,謂“武陽有北平山,在益州南一百四十七裏,高一千三百丈,上有白蝦蟆,謂之肉芝,食者長生,非仙材靈骨,莫能致也。喬好道,望山朝拜,積十餘年。登山感致,因得食之,身輕力倍,行及走馬。”並稱:"今武陽有喬仙祠"。此當本之《王氏神仙傳》而突出言其成仙之難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